您的位置: 首頁>新聞動態>專題報道>我為黃礦二次騰飛奉獻青春>正文 |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我叫余洋,來自瑞能煤業,現負責礦井掘進、測量技術管理及團委相關日常業務。今天,作為瑞能煤業青年職工代表發言,我倍感榮幸!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理想與責任同在》,不妥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時光飛逝,光陰荏苒。從大巴山區到八百里秦川,從八百里秦川到子午嶺下的百里礦山,踏著一個個地域印記,我也從一個懵懂少年變成了職業青年。在參加工作的9年時間里,我有過無知、茫然,有過收獲、喜悅,有過艱辛、酸楚、當然,更多是歷練和成長。
學會吃苦,就是履行職責
還記得剛從學校到單位,我還是一個對煤礦一無所知的青澀年少,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小伙,每次下井都要穿梭10公里的巷道,我并不感覺到累,因為我有了人生第一個職業——測量技術員。在師傅精心指導下,我經過刻苦鉆研,以勤奮務實的態度,認真學習煤礦測量專業知識,很快成為礦井測量隊伍里的主力軍。2011年10月,在礦井機械化改造期間,為確保401首采工作面按期順利貫通,我們測量團隊每天要行走14公里,下井工作時間基本都在13個小時以上,每次測量數據都要在平時的基礎上增加測繪次數,每次發現測量過程中出現的誤差,都容不得半點含糊。
“測量工作就像是走鋼絲,容不得弄虛作假,心存半點僥幸”。師傅經常說的這句話一直銘記在我的心中。正是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使我們在礦井機改期間共完成8次高精度貫通,圓滿完成了任務。
隨著業務知識不斷汲取,結合現場一線的實際情況,在礦井工作面設計、施工過程中,我總結提煉的“優化回采巷道支護工藝”、“巖巷立交施工方案改進”、“拱形可伸縮礦工鋼棚”等項目在礦井科技創新活動中獲得了三等獎,并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取得實效。慢慢的,憑著扎實的工作作風,我也得到礦領導的支持和認可,一步一步走上了管理崗位。
身臨其境,就要擔當奉獻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煤炭企業迎來了新一輪的變遷。如何在困境中逆勢而存、順勢而為,瑞能煤業由此以創新驅動、二次創業為新動力,全面開啟了減員提效。
根據黃陵礦業公司定崗定員要求,我們瑞能煤業不斷優化人員組織結構,積極推行大部制改革,機構設置由原來13個部室、6個區隊精簡至現在的5個部室和3個區隊,職工人數由630人精簡至現在的403人。按照民主評議結果,23名機關管理人員落聘。我,也成了其中一員。
一時間,很多人不適應角色轉變的現實,很多青年職工選擇離開了企業。面對這種落差,我落寞過、孤獨過,酸楚過、也彷徨過。覺得曾經奮斗和付出的汗水全部化為泡影,是自己不優秀嗎。然而,當我看到其他落聘老前輩的動容舉動,我內心有了一定的釋然,這其中原供應部副部長(正科級)王繼東最為突出,4月1日,星期五,原供應部副部長(正科級)王繼東正式去采煤隊當一名電鉗工?!巴醪块L、王部長”,工人們還是如此稱呼他,他心里特不是滋味兒。王繼東也是礦工子弟,“煤二代”。他20歲開始工作時就在瑞能煤業,從材料員一直到中層管理干部,“從參加工作二十幾年來,一步一步,好不容易混了個正科級,一下子沒了,心理落差很大?!北緛淼V上安排王繼東繼續在采煤隊當一名庫管員,但是一想到“還少不了面對原來的老同事,還要在供應部來來去去”,王繼東“抹不開這個面兒”。他琢磨,自己搞了這么多年配件供應,機械器具如何真正使用還不知道,是不是趁此機會學習。他心一橫,“還不如直接去電鉗班當個工人,徹底把技術學透了用透了!反正覺得自己還挺年輕”。 他不僅每天上班去得早,工作積極,還虛心向年輕技術骨干學習,遇到悶悶不樂的職工,他大嗓門兒,豁達地拿自己的例子開導他?!捌髽I活下去,我們才能活下去?!蓖趵^東早就悟透了這個道理。慢慢的,我發現是我自己錯了。我不止一次的捫心自問,我自己的得失算什么?如果沒有這個企業,沒有這個平臺,我能干什么!從那時起,我內心的茫然變得更加坦然。對待工作,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一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理清思路,才能迎接挑戰
文學大師郭沫若曾說:“青年需要經受各種鍛煉。所謂百煉成鋼,在暴風雨中成長,就是這個道理。希望不經過困難、波折、輕而易舉地成名,那是不長進的,沒出息的幻想”。
隨著大部室改革的推進,部室人員大量減少,工作任務不斷增加。作為我這個“老員工”來說,更要挺身而出,作為青年黨員來說,我更要模范帶頭。
在崗位上,我細化了工作內容,堅持以生產技術業務與團委管理并重的原則,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吃透技術規范要求,做好礦井生產接續、規劃,服務青年職工。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深知機遇與挑戰并存,作為新時期的青年礦工,我們深知理想與責任同在!
版權所有:陜西陜煤黃陵礦業有限公司(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 郵編:727307 技術支持:黃陵礦業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陜公網安備 61063202000102號 陜ICP備案0500608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