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多年前,有一個叫梭羅的詩人,帶著一把斧子,住進了康科德鎮附近的瓦爾登畔自建的小木屋,開啟了他自耕自種的孤獨生活。兩年后,他離開這座森林,帶回一個筆記本,成為他對宇宙萬物好奇和生命意義探索的證據。這個筆記本,讓圣雄甘地嘆服,讓托爾斯泰狂喜,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一百年后,一個叫徐遲的詩人,受費正清先生的邀請,翻譯了這本筆記后感慨:字字閃光,語語驚人,仿佛見識了鉆石的光輝。但接踵而來的亂世又讓這顆鉆石埋沒在塵埃里。
而真正讓這本書重見天日的是五十年后的1989年,一個叫海子的詩人去山海關臥軌,他隨身攜帶的就有梭羅這個筆記本。于是,一夜之間,千千萬萬的讀書人被一面湖水驚醒了。
而我與《瓦爾登湖》的邂逅是一次外出在云南的迪慶,它安靜地躺在酒店書吧的一個角落,一如那一汪寧靜的湖水躺在我的心底。
窗外奶子河畔香格里拉絕美的風景和那幾日獨處的心境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每天的落日余暉下,我便抱著《瓦爾登湖》開始一個人的朝拜。讀著走著,走著讀著,我便看到了冰封的瓦爾登湖,看到了讓梭羅靜享天籟的樹林,看到了他自建的小木屋,看到了那條通往遠方的鐵軌……
《瓦爾登湖》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舍得放下和精簡主義的人生態度。在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里,梭羅用最簡單的工具,最原始的方法修籬耕田,種豆育瓜,采菊東籬,悠然南山。他孤單而不孤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或信步湖畔,或勞作田間,或捧讀詩書,或閉目養神,體悟著自己想要體悟的生活,享受著自己想要享受的意境。這種生活,在我國古代,也有陶淵明、王維之類,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物質需求很簡單,精神世界易滿足。吃一頓粗茶淡飯,看一眼日出日落,聽一聲鳥鳴蟲唱,他都能在其中尋找到樂趣、感受到美好。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抱怨:房子不夠大,車子不夠好,票子不夠多,這不如意那不稱心。在怨天尤人的抱怨中給自己生悶氣,在滿腹牢騷的訴說中給別人也添堵。在我看來,房子再大,夜里只睡一張床;車子再好,也就一代步工具;票子再多,你也帶不到墳墓去。究其原因,所有抱怨的痛苦都是因為虛榮心、攀比心和各種永不滿足的貪念在作祟。其實,生命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而真正決定生命質量的絕不只是這些外在的物質,更重要的還有生命內在的價值和意義。
不知從何時起,我也喜歡上梭羅所倡導的這種生活方式。漸漸地,我習慣定期整理清除家里一些并不怎么需要的物品,避免給自己帶來過多外在的負累;我會主動摒棄所有無意義的精力浪費,將心思專注于真正重要的一些事情上;我會對決定要去做的事情迅速行動,對不能做的事情果斷翻篇;我會遠離喧囂和浮躁學會自我沉淀,去心中的桃花源修籬種菊......當我學會了用智慧和知識充實大腦,用清潔和節制珍惜身體的時候,那些被眷顧出來的時間和空間,讓我擁有了更多機會體會生活細微的深情、感受生命內在的質感。
當然,梭羅和他的湖不是與世隔絕的代名詞,他不是徹底的隱居,日后也回歸城市生活?;氐紧[市中,他心里的瓦爾登湖還是那個湖。瓦爾登湖雖然只是一個符號,不是我們非去不可的地方,它只是一種追求。這種追求,不僅是尋找一塊寧靜的田園,而是在喧囂與寂靜之間,我們能夠自如切換,在哪種環境下都能自在安寧地生活。
楊絳先生曾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p>
在瓦爾登湖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雖然是獨居,但生活依然豐富多彩。他經歷了播種和豐收,也迎來了冬天和寒冷。雖然冬天的瓦爾登湖有寒冷多冰雪,但梭羅卻樂享其中,連踩著白雪發出的沙沙聲,也覺得像交響樂一般悅耳動聽。他內心純粹,淡泊名利,那顆赤子之心有如瓦爾登湖上覆蓋的白雪一樣,毫無雜念。他從不關心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錢,也不會關心自己是否出名,是否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外界虛名對他來講無關緊要。
讀到這里,我又想起了另外一本書和另外一個人物,那就是《遙遠的救世主》里面的丁元英。丁元英在古城的日子可謂是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淡泊的心境。一根油條,一碗米線,有滋有味;一杯清茶,一曲音樂,自得其樂。他不去聽耳邊的雜音,不去看身邊的熱鬧,不去想鬧心的事情,把自己的感覺浸泡在音樂與清茶里,讓自己的精神完全進入“文化屬性”的思考頻道。
一個人從繁雜到簡單,是對生命的深刻覺醒。所謂高人,不過是被生活打磨之后的精神覺醒,然后堅韌不拔地去實踐的普通人。這個時候,他的心境一定如瓦爾登湖的冬天,冰封的湖面,厚厚的白雪,總給人一種淡泊而更具魔力的感覺。
反觀現實,學校里,多少家長跟著教育集體焦慮擔心孩子現在學不好將來考不上,而忽略了孩子真正寶貴的童年體驗。單位里,多少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把過多的時間放在了那些混圈子的觥籌交錯上,而忽略了自身的能力提升。生活中,還有多少人了解自己的真實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響,不盲從,不跟風,有自己堅持的信念,有自己處事的風格,有自己做人的魅力。
真正淡泊的心境是不去過多的焦慮結果,而是盡情享受過程。徐霞客在少年時期就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宏大志向,于是,他四十多年都在名山大川間游走,享受四季,最終完成了《徐霞客游記》。
所以,當我們始終能夠用一種淡泊的心態簡單又明智的生活時,那么生活本身對于我們,就不再是為了達到一種目標的煎熬,而是一種愉悅的過程消遣。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善良是對弱小的生命有疼愛,對別人的遭遇有熱忱,對卑微的人有包容,對后來的人有承擔!”
盡管我讀過周國平的《善良·豐富·高貴》,我依然無法準確地定義善良,但我可以在《瓦爾登湖》中,強烈地感覺到梭羅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對生命和大自然心存敬畏的人。他雖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善舉,但他的善良卻無處不在,他熱愛大自然,熱愛花草樹木,熱愛瓦爾登湖,更愛瓦爾登湖的那些野生小動物。
梭羅在瓦爾登湖生活時,幾乎每天都會與各種小動物打交道,一只弱小的螞蟻、一只淘氣的老鼠都能引起他的興趣,他將這些小動物比作“鄰居”。
在梭羅家經常出沒一只本地野鼠,梭羅非但沒有將它趕出家門,偶爾還會和它互動。那只野鼠也很快對梭羅放下了戒備之心,像調皮的孩子一樣,一會跑過梭羅的鞋子,一會又爬上梭羅的衣服,梭羅就饒有興致地和它玩起了躲貓貓的游戲,還會送給它奶酪吃。
在書中,梭羅刻意描寫了雛鳥的眼睛,那些雛鳥的眼神比小雞的眼睛要早熟,但這種成熟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這種眼神是在雛鳥剛出生時,習慣性地對那些無知又輕率的打獵者們心存戒備之心而練就的。
梭羅認為萬物皆有靈性,人應該珍惜和善待一切生命,與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和諧共處,他更親切地把自己和自然萬物的關系描寫成“親如骨肉”。即便下雨天他也會出門,去外面走走,看看森林中他的這些“親人們”。
善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原本是多么普通的品質,如今卻成了稀有之物。
動物和人類都是地球的一份子,有生命、有親情,他們也渴望和平和被保護。真誠地呼吁人們應該像愛護同類那樣去愛護大自然中的小動物,而一個人對動物、對孩子、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愛,更能體現出一個人是否具備善良的本質。
在瓦爾登湖,我看到了一個真實和不帶任何功利之心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善意,不存在破壞和殺害。在當下這種集體焦慮、普遍孤獨、浮躁功利的社會轉型期,這種簡單快樂、善良高貴和心靈純凈、真實自我的品質,是多么值得人們認真咀嚼、認真學習的。
一本安靜的書,它來到世間,一直尋找它安靜的讀者。倘若你覺得生存太艱辛,生活不如意,欲望不滿足,你最好去讀一讀《瓦爾登湖》。那里有一泓清澈的湖水,有一片安靜的森林,有一間簡樸的小屋。它會告訴你:一日三餐不豐盛也能飽,一件衣服不華麗也能暖,一間房子不豪華也能住。
親愛的朋友們,放下生活包袱,走進《瓦爾登湖》,去尋找生活快樂,去體悟人生真諦,在紛繁喧囂中找到那個真實簡單快樂的自己。
版權所有:陜西陜煤黃陵礦業有限公司(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 郵編:727307 技術支持:黃陵礦業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陜公網安備 61063202000102號 陜ICP備案05006082號-1